中国政府西藏白皮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撰写并发布的重要文献, 涉及西藏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是系统展现党和国家治边稳藏成果的重要窗口。当前关于中国政府西藏白皮书的研究多从涉藏外宣的角度切入,总结发布机制、行文规律、传播实效等,对于文本内容的解读和分析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本文以西藏白皮书中的藏传佛教中国化话语为研究对象,力求阐释西藏白皮书中藏传佛教中国化相关内容的话语构建过程和策略,为涉藏外宣工作和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提供有益参考。
一、西藏白皮书中的藏传佛教中国化话语演进
中国政府于1992年发布了第一部西藏白皮书,此后在重要时间节点、针对重要涉藏议题发布西藏白皮书成为外宣工作的惯例。1992年至2023年的30余年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发布16部西藏白皮书。这些白皮书的主题涉及人权、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其中绝大部分白皮书综合了多个主题的内容,且所有的白皮书均涉及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内容。
按照发布时间、文本风格和目标效果等,西藏白皮书中藏传佛教中国化内容的话语演进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1992年至2000年,西藏白皮书中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内容占据了较大篇幅,重点反映了西藏的人权问题;(二)2000年至2012年,西藏白皮书发布的时间间隔大大缩短并在重大时间节点主动发布,行文模式和内容布局逐渐固定下来,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内容广泛出现在文化、现代化和民族区域自治等方面的论述中,成为展现西藏各个领域发展成就的有力支撑和现实缩影;(三)2012年至2023年,西藏白皮书发布频率进一步提高、态度更为积极主动,文本格式清晰合理,藏传佛教中国化话语被进一步细分为多个子主题,涵盖了更多关于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容。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西藏白皮书中的藏传佛教中国化话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完成了与时俱进地演化。
二、西藏白皮书中的藏传佛教中国化话语议程
(一)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由于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社会中的宗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改革以适应时代和社会”。(戴康生:《宗教社会学》)在“政教合一”制度下,藏传佛教凌驾于其他社会系统之上,扮演着为社会提供“终极意义”的角色;西藏民主改革后,藏传佛教退为社会子系统之一,必须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找到合理的位置。从实践经验来看,藏传佛教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被专门化管理,虽然能有效抑制其对其他社会领域不恰当的介入,抑或其他因素对藏传佛教领域的干扰,但也容易造成藏传佛教组织及其场所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脱节。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不希望藏传佛教“游离”于社会发展之外。在这方面,《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实践及其历史性成就》等白皮书介绍了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性,即一方面有利于推动藏传佛教在社会层面上的脱敏,避免过于“特殊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有利于藏传佛教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实现健康传承的发展目标。
(二)阐述西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情况。西藏白皮书中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议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重点论述西藏地区如何全面地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如修复宗教活动场所、恢复宗教活动、吸纳宗教界人士积极参政议政等;第二个阶段是将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保护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重点介绍了西藏地区宗教典籍的收集、整理、出版、研究工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风俗活动,以及与宗教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等,有力地回击了国际上关于西藏文化领域的不实言论;第三个阶段是在坚持宗教中国化的视域下,规范、系统、精细阐释西藏宗教信仰自由的情况,如2019年发布的《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白皮书从“宗教活动正常进行”“活佛转世有序传承”“宗教界人士培养不断规范”“寺庙和僧人权利得到保障”“宗教事务管理有法可依”五个方面论述了藏传佛教健康有序传承的情况,不仅首次在白皮书中出现了藏传佛教工作法治化的内容,还对新时代藏传佛教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行了全方位展示。
(三)揭示西藏社会制度发展进步的必然性。《西藏的现代化发展》《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等白皮书都用较大篇幅阐述了民主改革之前西藏濒临全面崩溃的社会状况,如“社会制度落后,经济剥削异常残酷”“等级森严,政治压迫极端野蛮”“政教合一,宗教桎梏沉重”等。为使广大受众能更好地理解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源,西藏白皮书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社会称作“封建农奴制在东方的最后堡垒”。白皮书表示,“在农奴制近乎绝迹的20世纪中叶,世界上最大的农奴制堡垒依然盘踞在中国的西藏,这不仅阻碍着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也是对人类文明、良知和尊严的羞辱”。(《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也正是因为“政教合一”制度给西藏带来的深重灾难,使得社会制度变迁具有了合理性和必然性。通过民主改革,西藏废除了“政教合一”制度和寺庙的封建特权,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实行政教分离,宗教不得干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人们从“政教合一”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这种变革不仅是藏传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成果,还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繁荣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西藏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进步也再次证明,推动藏传佛教中国化是无比正确的历史选择,必须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走出一条西藏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三、西藏白皮书中藏传佛教中国化的话语建构策略
西藏白皮书是面向大众公开的涉藏外宣媒介,其中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内容蕴含了丰富的话语建构策略。
(一)主动性与连续性兼具。近代以来,西藏一直被置于国际视野中,面对复杂的国际涉藏话语形势,只有积极主动地发声,变被动辩护为主动引导,才能占据舆论制高点。从西藏白皮书发布的时机和过程来看,大部分都是围绕某一主题或某个重大时间节点进行的主动发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白皮书的发布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几乎每两年就有一部介绍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白皮书面世,进一步摆脱了以往涉藏外宣工作“灭火队”的形象和被国外媒体“牵着鼻子走”的境地。同时,常态化的主动宣传也更容易在大众心中形成关于藏传佛教中国化的连续性认知。
(二)权威性与时代性并重。西藏白皮书以确凿可信、公开透明的信息为基础,展示的数据和资料均为国家权威机构统计提供,如西藏宗教活动场所数量、参加各类宗教民俗活动人次、对重点寺庙和文物维修的专项投入金额、各级人大和政协中的宗教界人士数量等,因而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同时,西藏白皮书是涉藏外宣工作的重要阵地,所涉猎的藏传佛教中国化内容也在不断丰富,无论是历史资料的引用,还是社会现状的描述,都透视出不同时代的藏传佛教中国化的指导思想与理论成果,使得藏传佛教中国化话语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国际化与多元化结合。在坚持官方立场毫不动摇的政治原则基础上,西藏白皮书的撰写在掌握不同历史文化与社会制度下受众群体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的基础上,用海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讲述了西藏宗教信仰自由的情况,同时引用了大量以普通人的视角看待社会变化的话语,不仅增加了文本的真实性,还实现了与国际通行的话语体系的对接。此外,随着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兴起,图解白皮书、数读白皮书、短视频解说白皮书、H5动画展示白皮书等产品层出不穷,白皮书中藏传佛教中国化话语的呈现形式更加多元化,均以直观、立体、删繁就简地传播样态向外界传递出全面、真实、生动的西藏宗教信仰自由现状。
总之,西藏白皮书是党和国家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文献,其中藏传佛教中国化的话语演进、话语议程、话语策略都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启示性,具有指导做好涉藏外宣工作和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双重意义。
(作者单位分别为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当代西藏研究所、中国西藏信息中心。本文系 2022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新闻话语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2AXW010)
来源:微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