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怀圣寺礼拜大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关于宗教工作明确提出“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其中“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是一个较新的、具有哲学深意的提法,既强调整体,同时也重视各个部分和要素。当前,在深入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过程中,也要把握好、运用好系统观念,一方面将伊斯兰教中国化放在国家安全、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谋划和推进;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宗教工作“三支队伍”建设在系统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中的重要作用。宗教工作“三支队伍”有机联系,共同组成深入推进宗教中国化的有生力量,培养好“三支队伍”对于确保系统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不断取得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系统观念和人的主体性出发,阐释宗教工作“三支队伍”对系统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承认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系统观念强调系统内部各要素的重要性,重视各要素间的相互连接,深刻揭示出了社会发展的整体联系、变化过程和运行规律。坚持系统观念为整体推进宗教中国化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总体要求上,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重点内容上,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建设,提高伊斯兰教界自我管理水平,创新伊斯兰教中国化实践路径、大力培养伊斯兰教“双通”人才,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我国伊斯兰教,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伊斯兰教经学思想、管理制度、礼仪习俗、行为规范,推动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化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角色定位,人是深植于社会关系网络与历史动态进程中的实践主体,并在实践活动中塑造自身、改造世界。因此,在深入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中,应重视人的实践活动及主体性,具体而言就是要重视宗教工作“三支队伍”建设。宗教工作“三支队伍”是系统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力量。党政干部队伍精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负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确保伊斯兰教中国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是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中坚力量;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通过自身的言行和影响力,能够积极引导“伊斯兰教在中国”向“中国伊斯兰教”转变,是坚持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的关键力量;宗教学研究队伍承担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意涵以浸润伊斯兰教的学术使命,同时也担负着理论创新、决策咨询、学术交流等重要任务,是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的骨干力量。
在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过程中,需要树立系统性思维,重视整体和各个要素的重要作用,发挥好宗教工作“三支队伍”的积极作用,明确职责和要求,实现政界主导、教界自律、学界参与的良性互动,形成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的强大合力。
二、从系统观念出发,分析当前深入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伊斯兰教“三化”治理工作持续稳妥推进,伊斯兰教领域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扭转了“去中国化”“逆本土化”倾向,有效抵御境外利用伊斯兰教进行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强化。然而从整体来看,国内外影响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为了从整体上综合地、精准地判断伊斯兰教中国化面临的难题,需要运用系统观念和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国内和国外、整体和部分的视角对伊斯兰教中国化进行考察,分析宗教工作“三支队伍”作为系统深入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主体存在的不足,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发挥好宗教工作“三支队伍”的积极作用。
(一)伊斯兰教五性交织,国际舆论环境复杂,深入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民族与宗教关系复杂。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民族和宗教深度交织,一些宗教规定逐步演变为民族风俗习惯,增加了伊斯兰教问题的复杂性、敏感性。对于如何区分带有宗教色彩的民俗习惯,各方面看法和认识尚不统一,仍需重视消解民俗活动中的宗教元素、避免宗教借民俗活动干预世俗生活。二是长期性与群众性并存。虽然当前社会整体趋于世俗化,但仍有一部分群众有信仰宗教的需求,宗教也将长期存在,因此仍需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在宗教治理工作中,应重视发挥宗教教职人员的积极作用,大力培养伊斯兰教“双通”人才,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培育践行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有生力量,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行稳致远。三是国际性问题突出,当前宗教极端组织不断在我周边国家拓展影响力,我国伊斯兰教领域外防输入面临重重压力。且美西方在国际上炮制涉疆谎言,歪曲“三化”治理政策,在国际社会牵动舆论走向,试图影响深入推进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外部舆论环境。
(二)高层次伊斯兰教人才匮乏,教材稀缺,伊斯兰教界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内生动力有待增强
目前,我国伊斯兰教领域高层次宗教人才匮乏,尤其是“双通”人才缺乏,全国获得教职人员资格认定的阿訇有5万多人,其中大部分是高中以下学历,宗教教职人员中同时接受过高等教育和宗教院校教育的人数更是寥寥。另一方面,伊斯兰教专业课教材作为伊斯兰教人才培养的有力抓手较为紧缺,成为制约伊斯兰教专业课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也影响了解经工作的开展与经学思想建设,不利于夯实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基础。
(三)伊斯兰教中国化学术研究力量不足,研究队伍建设滞后,深入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理论阐释不够
伊斯兰教研究属于哲学二级学科宗教学下设的一个方向,宗教学本来就属于小众学科,伊斯兰教研究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不利于专家学者在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理论阐释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制约了伊斯兰教研究队伍建设。关于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当代实践经验总结不充分,以往研究多聚焦对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的梳理,如何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成果转化研究不足,需要为学者搭建好学术平台,支持其持续发挥作用,为伊斯兰教中国化提供有力学术支撑。
三、关于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思考
坚持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就是要引导和支持我国伊斯兰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增进伊斯兰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五个认同”为目标,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的前提下,促进教义教规、管理制度、礼仪习俗、行为规范等方面逐步形成中国特色,成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宗教。必须明确,深入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不是要改变伊斯兰教信仰,也不是要改造伊斯兰教,而是促使伊斯兰教更好地适应我国国情特点,更好地健康传承,既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伊斯兰教自身。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要整体推进,一体谋划,重视发挥“三支队伍”的积极作用,重视建立“三支队伍”间的良性互动。
(一)提升基层宗教干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牢牢掌握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主导权
要建立一支能够全面准确理解党的宗教政策、因地制宜开展宗教工作的基层宗教干部队伍。要强化法治思维,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稳步提高基层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要加强针对基层信教群众的普法宣传教育,开展宪法和法律法规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讲。要牢固树立“导”的意识,引导宗教界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自觉维护社会稳定。要依法保障信教群众正常宗教需求,畅通信教群众获取宗教常识的合法渠道。
(二)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教职人员培养路径,宗教界人士要掌握好引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主动权
要建设梯次合理的宗教界人才队伍,培养伊斯兰教“双通”人才,夯实基层教职人员的经学基础,培养宗教界人士与时俱进地解经讲经能力,为深入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提供人才支撑。要推动伊斯兰教经学院专业课教材和教辅用书编写、编辑工作,进一步丰富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规范经学院及教职人员培训班的宗教课课程设置,在教学安排中进一步增加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的内容,激发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内生动力。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编写高质量讲经范本,丰富讲经内容,在全国选拔一批优秀讲经、诵经人才,开展卧尔兹巡回演讲,发挥示范作用。要支持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主动讲好伊斯兰教中国化故事,展现文化自信。
(三)加强宗教学研究队伍建设,牢牢掌握研究阐释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话语权
要增强国内深耕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研究力量,夯实伊斯兰教中国化理论阐释的人才基础。要充分调动多学科学者力量,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研究进一步体系化,积极构建伊斯兰教中国化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切实解决宗教类研究文章发表难的问题。要鼓励学者发挥驳斥涉疆谣言的积极作用,争夺国际话语权。
(作者为中央统战部宗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来源:微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