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从明清时期经堂歌看伊斯兰教中国化

来源:     时间:2024-10-08 14:56:49     【字体:
 

    一、明清时期经堂歌的由来
    经堂歌始于明代中期,是当时的中国穆斯林学者针对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的状况,采用伊儒会通的方式,将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相融合,创作出的一种俗言浅义兼白话,愚夫幼蒙易通达(清·李复真:《穆民劝善歌》)的民间歌谣。
    经堂歌是伴随明清之际中国穆斯林学者以儒诠经活动的开展而逐渐形成的。当时的中国穆斯林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是宋明理学)大量吸收与改造了各家概念,以汉文译著伊斯兰教经籍,把伊斯兰教信仰与儒家纲常伦理相融合,最终实现伊儒会通,构建了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学思想体系。
    经堂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当时很多以儒诠经的著名学者,如胡登洲、王岱舆、刘智、马德新等,都曾参与经堂歌的创作,目的在于将其思想以通俗化的形式加以传播。经堂歌最初是作为普及伊斯兰教文化知识、教化人心的通俗形式,到清代时,内容越来越丰富,宣讲形式也更加多样,逐渐成为当时中国穆斯林广为接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明清时期经堂歌是以儒诠经通俗化的表现,可谓是当时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个缩影。
    二、明清时期经堂歌形式和内容的中国化
    明清时期经堂歌在文字内容上具有题材广泛、语言简洁的特点。
    受当时流行的中国传统蒙学读本的影响,明清时期经堂歌在形式上采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本的体例,例如,《天方三字经》以中国传统的《三字经》为体例,采用三言韵语的形式;《天方认一宝珍四字经》以中国传统的《千字文》为体例,每句四字,一韵到底。此外,有的经堂歌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形式进行编写,例如《五更月》就是采用平仄押韵的诗歌形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以通俗浅显的形式来阐释义理。正如《天方蒙引歌》所说:此篇浅语初解出,特为下愚妇孺论。其中至理需参悟,宜歌宜咏可会心。
    明清时期经堂歌是以儒诠经的通俗化表现,其内容主要是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相融合。例如,清代刘智在其以儒诠经的代表性著作《天方典礼》中将儒家思想的五典和伊斯兰教的五功思想融合,将尽天道与尽人道结合起来,所谓五典者,乃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常经,为天理当然之则,一定不移之礼也。而他的《天方三字经》则说:修天道,勤五功;尽人道,敦五伦,强调要学孝顺,事君师,明长幼,别尊卑。知仁让,习礼仪,谨言动,慎非为。可见是《天方典礼》的通俗版本
    三、明清时期经堂歌音乐的中国化
    明清时期经堂歌在演唱时要伴以曲调,由于当时依靠口口相传,并无曲谱留传,很难确定当时的曲调。不过,通过对明清时期经堂歌的内容、形式的比较,可以推断其在音乐形式上主要采用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曲调,显然具有中国化的音乐特色。
    最为明显的例子, 当属清代刘智所作的《五更月》。这首经堂歌借助月亮在五更过程中的各种动态的描述,形象地阐释其以儒诠经的著作《天方典礼》《天方性理》的思想。《五更月》在文字格式上与当时流行的五更调一致。五更调是中国传统曲调,早在南北朝时期就由当时的乐工采自民间,在元代之后融入散曲和剧曲,影响更大,被广为应用。刘智所作的《五更月》,在曲调上应该也相承于此,表现出当时中国穆斯林学者主动寻求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尝试。
    此外,还有很多民歌型的经堂歌,比如《劝世人》等,通常都采用当地的民歌曲调,流传于宁夏永宁的《习尔林》的前一段采用了古典的苏武牧羊的曲调,后一段则有当地民歌王哥放羊曲调的特点。实际上,宁夏民歌最常用调式就是中国传统的徵调五声音阶及其演变的类型,很多经堂歌,其旋律均为中国民族五声调式,曲调产生时间虽不可考,但来自中国民间传统音乐肯定无疑。(马冬雅:《明清回族经堂歌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用》)由此可以大致推断明清时期经堂歌在音乐形式上的中国化特色。
    明清时期经堂歌在内容上融合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思想,在音乐上借用了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曲调,可谓是明清时期伊斯兰教中国化历程的生动体现。对此加以深入挖掘,不但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以儒诠经活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于探讨伊斯兰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也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单位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来源:微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