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是一个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省份,其文化内涵丰富多元,涵盖了闽南文化、客家文化、闽东文化、莆仙文化等诸多文化形态。在福建,基督教堂建筑在建造过程中亦深受福建本地建筑文化环境的影响。作为一个有着众多特点鲜明的地域文化的省份,福建的教堂建筑富含浓郁的“地域文化”印记,可为我国基督教堂建筑之中国化探索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采用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
福建众多教堂建筑巧妙地采用了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从而与当地建筑环境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例如,龙岩长汀的中华基督教堂,始建于1896年,坐落于千年古城长汀,此地为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教堂背依汀江,坐西朝东,整体建筑采用中式砖木结构,内部布局包括礼堂、牧师楼与学校楼等功能区域。其屋顶由木架与六根木柱支撑,白墙灰瓦、曲线山墙、镶嵌其上的青黛色繁体字,均彰显出中式建筑的古朴典雅之美,同时也见证了基督教在传入福建之初便不断尝试中国化的历程。这一特色亦突显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美学与文化底蕴。教堂于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1年荣获首批全国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殊荣。
又如,福安城关基督教堂,原名为宣道堂,亦称韩阳堂,建筑风格为典型的闽东庭院式建筑。1921年,英国圣公会于福安城关后巷购得一处木构庭院式民居,并经过精心改造,使之成为基督教堂。在教堂的内部装饰中,葡萄雕纹元素尤为突出,巧妙地将本地特产刺葡萄形象与基督教文化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中国民间建筑与宗教建筑艺术的和谐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涌现出众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基督教堂建筑。以福建神学院福神堂为例,其所有建筑物外墙均以红色为主色调,这一“红砖”风格正是闽南地区传统民居的典型色彩表现。同时,学院屋顶则采用福州传统民居的青瓦风格,使得福神堂在整体上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在福神堂内部设计中,本地传统工艺的精湛运用亦得到了充分体现,如采用砖木结构,红色柱子与福建特有的红木家具相得益彰,不仅与外部色彩相协调,更营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视觉美感。
二、融合中华文化的建筑艺术
20世纪初,受中西交融建筑思潮和基督教本色化运动影响,出现了一些中国建筑风格的教堂,尤其是中国宫殿式的教堂。宫殿作为中国古代最为重要且独特的建筑类型,以其雄浑壮丽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在教堂建筑设计中,采用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构造元素,对于丰富建筑的文化内涵具有深远意义。
例如,莆田基督教堂,原名天道堂,该教堂在设计中巧妙融合了中西建筑艺术元素,既延续了哥特式建筑特点,又彰显了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古朴与庄重。在教堂的建筑细节中,其瓦屋面与门窗虽采用哥特式造型,向外凸出,赋予墙面丰富的变化,其屋顶则因地制宜地铺设本地粘土瓦,并借鉴中国传统建筑的挑檐与翘角造型。这种檐部向上翘起的建筑风格常见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而活泼。教堂的外墙设计亦颇具匠心,选用花岗岩条石仿古自然面、十字缝砌筑,以青石为基,双轨浆砌,营造出庄严而肃穆的氛围。教堂的屋架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空间宽敞明亮,平面呈凸字形设计,向北面凸出的部分设置讲台,有效缩短纵向视距,使听觉与视觉感受趋于一致。教堂内部柱子数量极少,最大限度地减少视线的遮挡。
三、呈现多元和谐的建筑意境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特别是儒道思想中,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强调阴阳相济、美美共生、多元和谐的理念。这种思想在古代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和谐共生,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作品的思想与内涵,绘画、书法以及雕刻如此,建筑亦是如此,正所谓“景有尽而意无穷”。追求意境的营造和情趣的表达是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例如,福建神学院福神堂在庭院景观的设计上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这些景观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庭院画卷,展现具有福建特色、时代特点的教堂建筑。
基督教全国两会在《深入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23-2027)》中明确指出:“倡导教会崇拜礼仪、圣乐诗歌、教牧服饰、教堂建筑等融入中国元素,使之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体现中国特色……提倡教堂建筑的多样化,鼓励教堂融入中国建筑风格或地方建筑特点。”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日趋频繁,教堂建筑亦需顺应时代潮流,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地域化表达方式。未来教堂建筑的发展可以积极融入地方文化元素,通过创新传统教堂建筑形式,彰显基督教的中国特色。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微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