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道藏中关于炼丹以及火药发明的记载

来源:     时间:2024-12-19 14:03:20     【字体:
 

道藏中

关于炼丹以及火药发明的记载

曾传辉

 

明抄本《诸家神品丹法》书影

 

 

    中国炼丹术史籍有明确记载始于秦始皇时期,《史记·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炼)以求奇药。汉武帝和淮南王刘安颇好神仙之术,刘安甚至招募了数千文人学士和方士进行著书立说和炼丹实验,并亲自编著了《枕中鸿宝苑秘书》。此书当是最早的炼丹方书,可惜已经失传。现存最早的炼丹方书当是《三十六水法》和《黄帝九鼎神丹经》,后者称前者是淮南王八公所著。淮南王刘安的团队在炼丹实验中发明了豆腐和最初形态含雷吐火的火药,但具体配方已不可考,不可为据。东汉末年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将炉火(炼丹)的实践与黄老、大易的理论结合起来,阐述通过炼丹服食以实现得道成仙的方法和道理,称为万古丹经王。魏晋之际,贵胄阶级时兴服用五石散,不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丹药。

    东晋南北朝以后,炼丹之风复兴。葛洪《抱朴子内篇》力倡金丹大药是得道成仙的不二法门,他坚信只要诚心足够,加之方法条件得当,就一定能够炼成假外物以自坚的丹药。该书记载了炼丹方法共35种,是他之前炼丹术的集大成之作。到唐代炼丹活动更加兴盛,王公贵族、文人学士也炼服丹药,成为风气,达到中国古代炼丹术的顶峰。从事炼丹术的人多是儒生,有的兼有佛道信仰。从历史记载来看,在隋唐时期从事炼丹活动者中,道教在人数上并不占优,人们视道教与炼丹为一体,主要在于道教在理法传承方面有引领作用。隋代罗浮山道士青霞子苏元朗创立太易丹道理论,独树一帜,成为道教炼丹术历史转折点上的代表人物。他曾学道于句曲山,后隐居罗浮山修道炼丹,用阴阳五行之说来解释金丹术,著《宝藏论》《授茅君歌》和《太清石壁记》,认为炼丹所用药物原料与火候掌握是成败的关键,力倡《周易参同契》铅汞之说,认为唯此二味才是真正的神仙大药,大大简化了炼丹程序,提升了实验效率。这些理论并未深入到化学元素层面,与现代化学理论相去甚远,但唐代大规模的炼丹实践留下的一些成果在科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炼丹者们虽然没有制成不死之药,但他们以黄白术烧炼的药金药银(合金),在当时可充生财之资,大大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道教炼丹术推动了火药的发明。

    火药配方的最早记载出于隋唐之际,过去的研究者们一般认为火药的配方最早出现在中唐,可能有些保守。《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诸家神品丹法》收录《孙真人丹经》中诸多丹方,卷五有伏火硫黄法:硫黄、硝石各2两,合在一起研成粉末,放在坩锅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锅子在坑里,与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实。把没有被虫蛀过的3个皂角子点着,待其燃烧将尽而没有烧透时,逐一夹入锅里,把硫黄和硝石起烧焰火,等到火焰燃尽,此时已经消耗了药物的多半可燃成分,再在锅里放入生熟炭3斤,堆放在药物上面煅烧。候炭消三分之一,即去余火不用,冷却后取出,可达到伏火的效果。伏火是要去掉硝石和硫黄的猛毒,不是为了取其爆燃功效。孙真人将反应器皿放入地下,且用小粒木炭,逐一投入,显然是为了避免不慎爆燃伤人。陈国符《道藏源流考》认为此孙真人即孙思邈,但并未指出此配方就是火药。孙思邈生活在隋末唐初,卒于永淳元年(682),故该丹经当出在此前。这是火药配方的最早记载。

    中唐之际,由炼丹方士清虚子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所著丹经《太上圣祖金丹秘诀》记载的伏火矾法,除了上述配方以外,还有另一配方,用硝石、硫黄及马兜铃一起烧炼。此经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铅汞甲庚至宝集成》卷中。这两种配方都是把三种药料混合起来,已经初步具备火药所含的成分。更明确记载火药配方爆燃属性的典籍,是成书于五代之际的《真元妙道要略》:有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还提出了防止爆燃的注意事项:药生者(指硝石未伏火者)不可合三黄等(雄黄、雌黄、硫黄)烧,立见祸事。

    由于火药不能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又容易爆燃,炼丹家虽然发现并记载了配方和外用药方法,但并没有兴趣去改进和应用。火药的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变成火器,才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攻在中国军事史上很早就有记载,火药代替一般易燃物效果要好得多,到了宋朝时期火药武器发展很快。最早军用火药配方出自成书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的《武经总要》,此书记录了三个火药配方,比唐代火药硫、硝11的配方得到改进,比例为12,甚至接近13,已与后世黑火药中硝占四分之三的配方相近。北宋末年出现了爆炸威力比较大的火器霹雳炮”“震天雷,在之后的宋金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纲守开封时就是用霹雳炮击退金兵的围攻。

    火药配方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13世纪后期欧洲有了明确使用黑火药的记载。此后直到19世纪,黑火药都是人类拥有的唯一一种能大规模使用的烈性爆炸物。

 

    (作者为浙大城市学院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微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