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唐代道教美术浅析

来源:     时间:2024-12-04 14:52:49     【字体:
 

唐代道教美术浅析

周韦华

 

    道教美术始于东汉末年,最初是以上古传说作为创作题材。例如,早期道教美术作品——汉代绘于灵光殿内的壁画,其内容为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鸿荒朴略,厥状睢盱,焕炳可观(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其后有了各种经过神化的山川真形、鸟兽草木,以及修行存思时感受的画面。随着时代的发展,道教美术的题材也逐渐丰富,出现了各种道教造像、壁画、水陆画、文人画等。在唐代,由于皇室的尊崇,随着道教盛行,道教美术也兴盛起来。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由于时代久远,现存唐代道教美术的遗存不多,不过从流传的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以及宣和年间 (1119-1125)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著录的《宣和画谱》等画史、画论中可以看到相关记载。这些史料的评论文字记载了当时道教美术之盛,从中可以看到唐代道教美术的特点。

    以人物画为主。题材主要是各种老君像”“天尊像”“帝君像”“真人像等,描绘各种神仙真容,也有一些带有故事性的人物组画朝真图,但是数量较少。例如,史料中记载初唐画家阎立本的道教画,就有《三清像》《元始像》《行化太上像》《十二真君像》等神仙画,以及《西胡朝元图》《上真列圣朝礼图》等。

    以卷轴画和壁画居多。卷轴画是中国历代画家常见的绘画载体,并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后世绘制壁画的主体是民间画工不同,唐代很多著名的画家都绘制壁画。例如,《历代名画记》记载高道司马承祯尝画于屋壁,又工箓隶。《唐朝名画录》记载吴道子数处图壁,只以墨踪为之,近代莫能加以彩绘。”“画玄元庙五圣千官,宫殿冠冕,势倾云龙,心归造化。《图画见闻志》记载左全画壁甚重,多效吴生(吴道子)之迹,颇得其要。可见壁画是唐代绘画的主流形态之一。

    从画家而言,道、释绘画并无严格区分,可能大多为散逸之作。画史、画论中记载的画家大多同时绘制道教和佛教的题材。例如,《唐朝名画录》记载周昉其画佛像、真仙、人物、士女,皆神品也; 惟鞍马、鸟兽、草木、林石,不穷其状。周昉虽是著名的佛教画家,创立的水月观音绘画模式在后世盛行,被称为周家样,他同时也绘有《杨真人图》《星官像》《北极大帝圣像》《行化老君像》等道教作品,可见当时的画家对于道、释画的题材都有涉猎。

 

    唐代道教美术的艺术风格,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唐代早期的绘画较为程式化,无论是人物神态、造型、衣纹描绘还是绘画构图都相对固定,带有南朝绘画的风格。这从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可见一斑,他的道教画应该也是这种风格。

    到了盛唐时期,绘画风格有了很大的变化,画家创作更为自由洒脱,在人物面貌、体态、服饰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写实化和生活化的特点,造型圆润丰腴、线条流畅优美。最能够代表盛唐道教美术的当属吴道子。《唐朝名画录·序》品评云:近代画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吴道子天纵其能,独步当世,可齐踪于陆(探微)、顾(恺之)可见其成就之高。吴道子的绘画以线描著称,其线条的使用变化多样,具有强烈的运动感、节奏感,所勾勒的衣纹流畅、飘洒,衣纹宽松、裙带飘举,被称为吴带当风。他扫去粉黛,淡毫轻墨”“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的风格,被后世称之为吴家样。《宣和画谱》中收录他的道教绘画有《天尊像》《列圣朝元图》《二十八宿像》等,可惜均未流传。现在传为吴道子所绘的一幅绢本白描长卷《八十七神仙卷》,图中以道教故事为题材,描绘了 以东华帝君、南极帝君、扶桑大帝为主的八十七位列队行进的神仙,画面纯以线条表现出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形神刻画细致入微。画面笔墨遒劲洒脱,如行云流水,充满韵律感,堪称唐代白描绘画最高水平的作品之一,也是唐代道教美术的代表作。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主要是采用中国传统艺术方式来加以表现。道教造像有相关的造像规定。例如,成书于隋代之前的早期道教戒律仪范典籍《道藏·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中,对于道教造像的规定:“凡造像皆依经具其仪相,……衣冠华座,并须如法。天尊上披以九色离罗或五色云霞,山水杂锦,黄裳、金冠、玉冠”“不得用纯紫、丹青、碧绿等真人又不得散发、长耳飞独角,并须戴芙蓉、飞云、元始等冠。这些也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形式来规定的。此外,道教神仙中很多都是世俗中人功德成神,因此在描绘时必然会采用大量的社会生活化的艺术元素。例如,《益州名画录》记载晚唐画家张素卿在简州开元观画十二仙君像,其中不但有严君平、葛玄、左慈等修道成仙的,也有儒家的董仲舒。因此,道教美术所描绘的神仙形象,虽然也有神化的元素,但同时也包含丰富的生活化元素,这也造就了道教美术中生动丰富、多姿多彩的神仙形象。

    这一特点在唐代道教美术中有着重要的体现。例如,现今留存唐代梁令瓒创作的绢本设色画《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此图原分为上下两卷,前半卷画五星,后画二十八宿,现只存在五星及十二宿神形。每个星、宿各作一图,神形各异,或为老人,或为女像,或为异象;或骑牛,或执物;设色以黄色为基调,另有朱、青、绿、黑各色配合;在绘画风格上,有的采用勾勒平染,有的用晕染;人物造型有的面相作长形,有南朝秀骨清像痕迹;有的体貌丰肥,近于盛唐人物。尽管画家所描绘的是想象中的神仙,但却是用源自现实生活的人格化图像来加以表现。

    唐代是道教美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其造像形式、制作方法、艺术风格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尽管唐代美术遗存较少,无法完整概括其特点,但是从宋元时期的道教绘画中都可见其韵味,由此也可见唐代道教美术的重要影响。

 

    (作者为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青年创新团队项目《唐代美术与西域文明融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JP061

 

    来源:微言宗教